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modern


quote
來源:現代性的商榷與重置 / 劉克峰

關於現代主義建築常見的描述:
時代特質:強調建築師要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服膺工業革命之後的技術條件與新材料特點相適應。
生產合理:經濟問題反應在工廠製造與量化的經濟規模。
歷史態度:擺脫傳統歷史,而過時的建築傳統不應該對建築師構成設計創作的束縛。因此主張創造新的建築風格,發展符合實時代建築美學。
型與機能:最少材料去滿足最大功能性導向,幾何外型達成美感,沒有裝飾的處理造型方式。
結構方面:簡單連續複製的結構,符合結構力學。主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築技術革新,在建築設計中運用和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
以上的討論有個特定的時間範疇,在十九世紀末到後現代主義出現之前。也就是西歐工業時代成熟期,除了工業技術純熟,其背後的社會、政治也有相對性連續發展的關係。這些脈絡是不被討論的,這是承接現代主義建築所以形成上下文斷裂的關係。

Modern詞意
在西方現代建築漩渦中,對於現代字義可以從modern詞語的歷史考察,從一個歷史分期的概念從詞源學上看,回溯歷史看清楚是有助於釐清西方建築史之外的文化脈絡。「現代」(Modern) 一詞可能來自於拉丁文中的modo,意指「剛才」。

1. modern最古老與最先的意義是現在(present)或是當下,這個字詞意義從中世紀開始使用。
2. 第二種意思是有「新的」(new)意義,也就是對照於「舊的」概念。這個意義從十七世紀開始延用。
3. 第三種意思是有短暫的;瞬間的(momentary, of the transient)。

歷史的斷裂
新建築的技術與態度尋求自我的,尋求於原創的開啟,每一個都是自我的重生,自然與歷史形成斷裂狀態。

歷史與時間
西方時間觀是線性的一路不斷發展(革新與改變)。相對的,東方或其他的文明觀點卻是靜態的,過去的歷史就是不經時間改變存在的原型。

現代化運動就跟隨帝國強權同步,以殖民主義進入東方地理文化。我們自己的不成熟、不理性與落後是別人告訴來的。真的如此嗎?這樣啟蒙的理性清晰也開始混濁起來。

Charles Jenks:「現代建築於1972年7月15日下午3點22分死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

原來現代主義中對於建築視為無限時間的概念,在後現代主義的解讀是,對於工業革命的無批判,對科技視為支援美好新視界的支撐。後現代建築中則是以自覺與直接的對歷史開放,取代現代主義的時間感。後現代主義拒絕有決定性的措詞。後現代主義沒有引發實質哲學問題的思考,主要是反認識論立場、反本質主義、反實在主義、反基礎論等。在這樣的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態度,是對現代主義建築本身立場問題的檢討。

但是畢業離開教科書後的我們,進入不是西方的,卻是真實當下,我們自己的時間與地理文化,也是進入到一個沒有上下文的現代建築假象之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