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都市即江湖"、"都市即第二巴別塔" 之舉例分別。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若進一步是"相濡以沫",那就是被迫共生的關係,其中這種共生關係,包含著互利共生或是單利共生。以台中市來說,台中是個大都會,明顯的由各條大馬路劃分各種不同生活形態的區塊,各個區的生活形態都具備著基本的生活機能,但是就會被劃分:比方說靠台中車站那區塊的生活形態就和公益路上勤美誠品附近市民廣場周遭的生活形態不同,用氛圍即可感知。
台中車站附近是屬於舊市區的部份,最早在日本人規劃當時,雖然在都市規劃中置入了相當多的機能,但隨著時間流轉、交替,造成了必然的改變,舊住宅會退化,但那些公共性的、人流密度高的場域(車站或菜市場),像是線狀結成網狀、網狀交集處生成的結點,會延續至今,結點的原有的功能或許變或不變,都是暗示著那區塊的生活形態保存著舊有的氣味。而"新的氣味"可以舉例市民廣場周遭,從近二十年開始規劃的科博館、植物園、綿延到市民廣場,再擴大到國美館周遭,或許經過、甚至是橫衝直撞式的直搗許多不完全是新規劃的區塊,但這些相較之下的新的規劃,思維方式看起來就比較在意人們活動的寬度,原本居住在那兒的人們的生活形態便不由自主的被改變,被改變也有許多因素來自規劃中帶來的外來人潮或是內部人口在區塊上的流動。
用生活形態來區分,在那個地方的住戶就成的主軸,各自在各自的"江湖","小江湖"也在"大江湖"之中,各自在各自其中、彼此遷就彼此,身不由己。
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來為城市下註解,會發現有優點有缺點,優點是互利共生,當彼此有各自的需求時,就會造成都市內部的流動,流動可以引發多面向的生生不息,經濟、市場是看不見的手、文化、新舊的交織、衝突...等,都可以說是"大江湖"。缺點是單利共生,當區域被分化(最直接的可以從房地產價格高低來看),就會有比較、會有弱勢和強勢、資源的分配、區塊的被關心度...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引發社會的現象,可說是"邊緣江湖"。
"巴別塔"典故來自於原本一群不互相衝突的人們,為了要蓋一座不被上帝允許的高塔,而被分裂,分裂造成誤解,誤解造成衝突,巴別塔在故事中是不被蓋成的。"都市即第二巴別塔"我想到的城市意象、畫面是高樓林立的紐約或是無時無刻不匆忙的東京。我去過東京,是自助旅行,所以更能感受到一個大城市氣魄,尤其在六本木,是一種令人感到"非常新"的經驗,在那裡的樓都非常高、設計新穎,住宅區不會擠身其中、公共的地方絕對不髒,大樓與大樓間會有許多天橋搭接,供人們步行,人們一貫的匆忙,腳步不見悠閒,從穿著就可以發覺會有"人種"的區分,講"人種"太偏激,但就是可以感受到他和他不會在同一個場域交集,但他們都要穿梭在這其中,避免與彼此交集。大城市擁有高樓,高樓越蓋越高,高樓之間彼此隱晦、似乎競逐著什麼。在城市構造上,"第二巴別塔"不像"江湖"形態的住宅人口隱身其中,像東京因為交通極為方便,所以大多數的上班族、學生人口,每天從家中通勤到上班上課地點,密度高且質量大流動,可以變成城市的紋理、這個城市獨有的樣貌。凡是要求"快快快",加速再加速,各種動態模糊了彼此的樣貌、是為一種雖然黏著彼此但實際是疏離,疏離加速成寂寞,寂寞再加速,循環不息,循環之中讓人看的都是加速造成的模糊。
"江湖"或"巴別塔",人們在的其實都在彼此其中,差別在於,一邊是身不由己的與彼此交集,交集建立在彼此的第一手;另一邊有能力或者被迫不與彼此交集,其實還是有交集,只是表面上看不到,並非第一手的接觸,隱晦、但他們息息相關。
1 意見:
三個例子代表三種都市型態,當然第三例適合以巴別塔來想,但三者都是江湖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