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建築概論作業其四:流動

流動或移動的經驗:

在大學之前的校園生活,總是會有排隊升旗的時間,不管在什麼時期的排隊升旗都大同小異,大約就是全班在走廊整隊,依照班級離樓梯遠近作為順序,魚貫的下樓梯,說是魚貫,實際上必須找到各自的步調才行,也就是在樓梯間時大家都不照該有的秩序走動了。全班離開建築物內部、走進操場中應該的站的位置之前,必須重新整隊一次,再整齊的走給教官看。對於這種經驗、儀式性的流動,我把感官的解讀分成三個:關於流動。

第一部份,從走廊到樓梯間,再走出建築物:快或慢,由不得自主。
升旗之前,通常是規定必須安靜的早自習時間,所以劃破寧靜的是教室的廣播,廣播中得知該去升期了,大家紛紛從座位上移動到外面的走廊,移動的同時雜聲四起,走廊時間其實是嬉鬧時間。或快或慢的移動到樓梯間,會在樓梯間接收到必需用快速或慢速作移動。在樓梯的向下移動其實很特別,每個人都是幾乎要到下樓梯的時刻,才會發覺應該跟上隊伍或是樓梯口堵住了,有可能快速的下樓梯然後瞬間被堵住,也常發生塞住的樓梯口突然一下子必需快速的向下移動。不管是快或慢的移動,移動的同時,可以觀察彼此像是"用別人的腳"的下樓梯,不由自主。走出樓梯後,大家都亂了秩序,所以會有一個短暫的時刻,前面的人必須等,後面的人必須趕,大家對時間的感知,是流動所造成的劇烈相反。

第二部份,走出樓梯,整齊的走向升旗台前:互相照應。
因為要整齊的走給教官看,也要顧慮到別班的隊伍到升旗台前,所以大家努力的維持自己的不出界,同時也報備給周遭的人。

第三部份,全校的班級都排好隊,一個在眾隊伍中穿梭。
這是特別的經驗,當一個人在眾多方形的人群(隊伍的樣子)裡穿梭,方型的人群在遠端看時是靜止的,走進看時會發現許多騷動在其中,好像這樣的流動是自主的,人群也會因為自己穿梭,投以各種目光,在以眾人構成的方體裡造成些微的漣洢。

這是關於流動的多面向,那時、流動在其中時,不會有太多的想法,但這些經驗或許會在以後重新出現在某些地方。



關於流動,在老師上課時提到了幾個妹島和世的作品,乍看之下,一下子沒辦法直接的做連結(相較於蓋瑞的作品或是伊東豐雄的高雄體育館是一下子就可以從形體去與流動作連結),但是在更進一步認識作品的周遭後,便能細細體會到他注重在於人的、心的流動,一種感覺,必須由在場的創造的。尤其是21世紀美術館的設計,由平面圖上,正圓形與方形的組合,第一次看到平面圖的時候真是完全不知道跟流動有什麼關係,後來去搜尋了去那邊旅行的人的實際照片,才完完全全的感受到,流動是有更深層的手法,顧慮的要更多,以人為本是王道。

1 意見:

五尾乘二 提到...

剛好我沒去士林看她的展覽,這影片還不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