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與中正紀念堂作為公共空間,從使用者角度做空間分析。
菜市場與中正紀念堂同為公共空間,分析其使用者相同在於:大多數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使用頻率最高,不同在於:中正紀念堂多了一些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中正紀念堂,在早晨以及黃昏的時候,附近居民出現的頻率最高,對居民而言,那裡是大公園,寬闊的場地可以呼朋引伴一起在那兒做運動、散步、親子間的遊戲...等,場地可以說是在那附近最寬闊的,因為場地的視野寬闊,雖然很多人聚在那裡,也不會覺得擁擠,反而覺得有親密的感覺,這種親密感並非來自彼此的熟識或是距離近的親密感,而是:"我們看得到他們也開心的在這裡"的感覺,是令人覺得舒暢的空間,尤其在看到不相識的人也在這個空間得到舒暢感,更加深了在這個大公園得到的感覺。
對觀光客而言,他們進到了擁擠的台北城,慕名來到中正紀念堂,一定會覺得突然開闊,相較之下,觀光客的感受比當地居民,觀光客會覺得中正紀念堂比實際中的大,看到在裡面遊樂的人們,就會受到親切感,所以雖然是大空間,卻不空洞也不疏離。
菜市場,我觀察我家附近的水湳市場,水湳市場是大面積的市場、是早市,早上開始就人聲鼎沸,有朝氣有活力,攤販多,大約呈長條形排列過去帶兩條小巷子也充滿攤位,中間還有一個室內的市場攤位空間,來買菜的人有約1/3市騎著摩托車直接在穿梭在人群與攤販之間買菜,早上也依時間點不同,人車比例也不同。就觀察下來,買菜的人大多數都是具備目的性,邊逛邊買的人也有,但是看起來不多。整個空間看起來,走道不是必要的規劃或必要的存在,只要有買有賣,道路就會被創造,空間的大小也是,或大或小,是依買賣的人潮做大小的形變(這裡說的大小的形變包括依人不同狀況下的感受,所造成每個人對大小不同的感知)。
公共,也就是說很多人會在場的地方,在場的同時,空間本身會暗示人們該如何裝點這個"場"。
這是我對公共的眼、手、腳,作的一些註解。
老師的ppt裡,有放去年三系合作時的照片,是在校園做的許多裝置,我去年念工設,也有參與到,在此想放上一些去年在那一週的展期間,有外地來的觀光客特別選定我們的作品作為外拍的背景,我想這也是公共藝術的表現,讓我炫耀一下,請進這位外拍攝影師的相簿吧: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keicoo&book=48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建築概論作業其四:流動
流動或移動的經驗:
在大學之前的校園生活,總是會有排隊升旗的時間,不管在什麼時期的排隊升旗都大同小異,大約就是全班在走廊整隊,依照班級離樓梯遠近作為順序,魚貫的下樓梯,說是魚貫,實際上必須找到各自的步調才行,也就是在樓梯間時大家都不照該有的秩序走動了。全班離開建築物內部、走進操場中應該的站的位置之前,必須重新整隊一次,再整齊的走給教官看。對於這種經驗、儀式性的流動,我把感官的解讀分成三個:關於流動。
第一部份,從走廊到樓梯間,再走出建築物:快或慢,由不得自主。
升旗之前,通常是規定必須安靜的早自習時間,所以劃破寧靜的是教室的廣播,廣播中得知該去升期了,大家紛紛從座位上移動到外面的走廊,移動的同時雜聲四起,走廊時間其實是嬉鬧時間。或快或慢的移動到樓梯間,會在樓梯間接收到必需用快速或慢速作移動。在樓梯的向下移動其實很特別,每個人都是幾乎要到下樓梯的時刻,才會發覺應該跟上隊伍或是樓梯口堵住了,有可能快速的下樓梯然後瞬間被堵住,也常發生塞住的樓梯口突然一下子必需快速的向下移動。不管是快或慢的移動,移動的同時,可以觀察彼此像是"用別人的腳"的下樓梯,不由自主。走出樓梯後,大家都亂了秩序,所以會有一個短暫的時刻,前面的人必須等,後面的人必須趕,大家對時間的感知,是流動所造成的劇烈相反。
第二部份,走出樓梯,整齊的走向升旗台前:互相照應。
因為要整齊的走給教官看,也要顧慮到別班的隊伍到升旗台前,所以大家努力的維持自己的不出界,同時也報備給周遭的人。
第三部份,全校的班級都排好隊,一個在眾隊伍中穿梭。
這是特別的經驗,當一個人在眾多方形的人群(隊伍的樣子)裡穿梭,方型的人群在遠端看時是靜止的,走進看時會發現許多騷動在其中,好像這樣的流動是自主的,人群也會因為自己穿梭,投以各種目光,在以眾人構成的方體裡造成些微的漣洢。
這是關於流動的多面向,那時、流動在其中時,不會有太多的想法,但這些經驗或許會在以後重新出現在某些地方。
關於流動,在老師上課時提到了幾個妹島和世的作品,乍看之下,一下子沒辦法直接的做連結(相較於蓋瑞的作品或是伊東豐雄的高雄體育館是一下子就可以從形體去與流動作連結),但是在更進一步認識作品的周遭後,便能細細體會到他注重在於人的、心的流動,一種感覺,必須由在場的創造的。尤其是21世紀美術館的設計,由平面圖上,正圓形與方形的組合,第一次看到平面圖的時候真是完全不知道跟流動有什麼關係,後來去搜尋了去那邊旅行的人的實際照片,才完完全全的感受到,流動是有更深層的手法,顧慮的要更多,以人為本是王道。
在大學之前的校園生活,總是會有排隊升旗的時間,不管在什麼時期的排隊升旗都大同小異,大約就是全班在走廊整隊,依照班級離樓梯遠近作為順序,魚貫的下樓梯,說是魚貫,實際上必須找到各自的步調才行,也就是在樓梯間時大家都不照該有的秩序走動了。全班離開建築物內部、走進操場中應該的站的位置之前,必須重新整隊一次,再整齊的走給教官看。對於這種經驗、儀式性的流動,我把感官的解讀分成三個:關於流動。
第一部份,從走廊到樓梯間,再走出建築物:快或慢,由不得自主。
升旗之前,通常是規定必須安靜的早自習時間,所以劃破寧靜的是教室的廣播,廣播中得知該去升期了,大家紛紛從座位上移動到外面的走廊,移動的同時雜聲四起,走廊時間其實是嬉鬧時間。或快或慢的移動到樓梯間,會在樓梯間接收到必需用快速或慢速作移動。在樓梯的向下移動其實很特別,每個人都是幾乎要到下樓梯的時刻,才會發覺應該跟上隊伍或是樓梯口堵住了,有可能快速的下樓梯然後瞬間被堵住,也常發生塞住的樓梯口突然一下子必需快速的向下移動。不管是快或慢的移動,移動的同時,可以觀察彼此像是"用別人的腳"的下樓梯,不由自主。走出樓梯後,大家都亂了秩序,所以會有一個短暫的時刻,前面的人必須等,後面的人必須趕,大家對時間的感知,是流動所造成的劇烈相反。
第二部份,走出樓梯,整齊的走向升旗台前:互相照應。
因為要整齊的走給教官看,也要顧慮到別班的隊伍到升旗台前,所以大家努力的維持自己的不出界,同時也報備給周遭的人。
第三部份,全校的班級都排好隊,一個在眾隊伍中穿梭。
這是特別的經驗,當一個人在眾多方形的人群(隊伍的樣子)裡穿梭,方型的人群在遠端看時是靜止的,走進看時會發現許多騷動在其中,好像這樣的流動是自主的,人群也會因為自己穿梭,投以各種目光,在以眾人構成的方體裡造成些微的漣洢。
這是關於流動的多面向,那時、流動在其中時,不會有太多的想法,但這些經驗或許會在以後重新出現在某些地方。
關於流動,在老師上課時提到了幾個妹島和世的作品,乍看之下,一下子沒辦法直接的做連結(相較於蓋瑞的作品或是伊東豐雄的高雄體育館是一下子就可以從形體去與流動作連結),但是在更進一步認識作品的周遭後,便能細細體會到他注重在於人的、心的流動,一種感覺,必須由在場的創造的。尤其是21世紀美術館的設計,由平面圖上,正圓形與方形的組合,第一次看到平面圖的時候真是完全不知道跟流動有什麼關係,後來去搜尋了去那邊旅行的人的實際照片,才完完全全的感受到,流動是有更深層的手法,顧慮的要更多,以人為本是王道。
建築概論之:都市即江湖p.s
早在老師在上真實的都市這堂課時,我就一直想到張懸的這首歌:城市。
都市即江湖,我想,可以驗證在這首歌中。
難得的是,這首歌的mv,在好幾個片段裡,也用畫面去驗證了都市的樣貌。
在此,節錄一些歌詞:
「活著 時光如水經過
你捧 常想起渴有多渴」
「人們火熱 宗教理想娛樂
而我愛你 你可能記得?
我們相濡以沫,長大後看晚餐時的TV show」
「你多難得 城市,繼續轉動
而我愛你 你可要記得
容納我們共同的飢餓,握手後再奔波」
「人們火熱 城市,何必寂寞
我多愛你 但不因你而什麼
時光穿梭 我們不在左右只在彼此其中」
「從此今曾與共,交織於城市你,的流行歌」
畫面很漂亮,歌很好聽,歡迎跟我一起喜歡這首歌。
都市即江湖,我想,可以驗證在這首歌中。
難得的是,這首歌的mv,在好幾個片段裡,也用畫面去驗證了都市的樣貌。
在此,節錄一些歌詞:
「活著 時光如水經過
你捧 常想起渴有多渴」
「人們火熱 宗教理想娛樂
而我愛你 你可能記得?
我們相濡以沫,長大後看晚餐時的TV show」
「你多難得 城市,繼續轉動
而我愛你 你可要記得
容納我們共同的飢餓,握手後再奔波」
「人們火熱 城市,何必寂寞
我多愛你 但不因你而什麼
時光穿梭 我們不在左右只在彼此其中」
「從此今曾與共,交織於城市你,的流行歌」
畫面很漂亮,歌很好聽,歡迎跟我一起喜歡這首歌。
建築概論作業其三:真實的都市
對於"都市即江湖"、"都市即第二巴別塔" 之舉例分別。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若進一步是"相濡以沫",那就是被迫共生的關係,其中這種共生關係,包含著互利共生或是單利共生。以台中市來說,台中是個大都會,明顯的由各條大馬路劃分各種不同生活形態的區塊,各個區的生活形態都具備著基本的生活機能,但是就會被劃分:比方說靠台中車站那區塊的生活形態就和公益路上勤美誠品附近市民廣場周遭的生活形態不同,用氛圍即可感知。
台中車站附近是屬於舊市區的部份,最早在日本人規劃當時,雖然在都市規劃中置入了相當多的機能,但隨著時間流轉、交替,造成了必然的改變,舊住宅會退化,但那些公共性的、人流密度高的場域(車站或菜市場),像是線狀結成網狀、網狀交集處生成的結點,會延續至今,結點的原有的功能或許變或不變,都是暗示著那區塊的生活形態保存著舊有的氣味。而"新的氣味"可以舉例市民廣場周遭,從近二十年開始規劃的科博館、植物園、綿延到市民廣場,再擴大到國美館周遭,或許經過、甚至是橫衝直撞式的直搗許多不完全是新規劃的區塊,但這些相較之下的新的規劃,思維方式看起來就比較在意人們活動的寬度,原本居住在那兒的人們的生活形態便不由自主的被改變,被改變也有許多因素來自規劃中帶來的外來人潮或是內部人口在區塊上的流動。
用生活形態來區分,在那個地方的住戶就成的主軸,各自在各自的"江湖","小江湖"也在"大江湖"之中,各自在各自其中、彼此遷就彼此,身不由己。
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來為城市下註解,會發現有優點有缺點,優點是互利共生,當彼此有各自的需求時,就會造成都市內部的流動,流動可以引發多面向的生生不息,經濟、市場是看不見的手、文化、新舊的交織、衝突...等,都可以說是"大江湖"。缺點是單利共生,當區域被分化(最直接的可以從房地產價格高低來看),就會有比較、會有弱勢和強勢、資源的分配、區塊的被關心度...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引發社會的現象,可說是"邊緣江湖"。
"巴別塔"典故來自於原本一群不互相衝突的人們,為了要蓋一座不被上帝允許的高塔,而被分裂,分裂造成誤解,誤解造成衝突,巴別塔在故事中是不被蓋成的。"都市即第二巴別塔"我想到的城市意象、畫面是高樓林立的紐約或是無時無刻不匆忙的東京。我去過東京,是自助旅行,所以更能感受到一個大城市氣魄,尤其在六本木,是一種令人感到"非常新"的經驗,在那裡的樓都非常高、設計新穎,住宅區不會擠身其中、公共的地方絕對不髒,大樓與大樓間會有許多天橋搭接,供人們步行,人們一貫的匆忙,腳步不見悠閒,從穿著就可以發覺會有"人種"的區分,講"人種"太偏激,但就是可以感受到他和他不會在同一個場域交集,但他們都要穿梭在這其中,避免與彼此交集。大城市擁有高樓,高樓越蓋越高,高樓之間彼此隱晦、似乎競逐著什麼。在城市構造上,"第二巴別塔"不像"江湖"形態的住宅人口隱身其中,像東京因為交通極為方便,所以大多數的上班族、學生人口,每天從家中通勤到上班上課地點,密度高且質量大流動,可以變成城市的紋理、這個城市獨有的樣貌。凡是要求"快快快",加速再加速,各種動態模糊了彼此的樣貌、是為一種雖然黏著彼此但實際是疏離,疏離加速成寂寞,寂寞再加速,循環不息,循環之中讓人看的都是加速造成的模糊。
"江湖"或"巴別塔",人們在的其實都在彼此其中,差別在於,一邊是身不由己的與彼此交集,交集建立在彼此的第一手;另一邊有能力或者被迫不與彼此交集,其實還是有交集,只是表面上看不到,並非第一手的接觸,隱晦、但他們息息相關。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若進一步是"相濡以沫",那就是被迫共生的關係,其中這種共生關係,包含著互利共生或是單利共生。以台中市來說,台中是個大都會,明顯的由各條大馬路劃分各種不同生活形態的區塊,各個區的生活形態都具備著基本的生活機能,但是就會被劃分:比方說靠台中車站那區塊的生活形態就和公益路上勤美誠品附近市民廣場周遭的生活形態不同,用氛圍即可感知。
台中車站附近是屬於舊市區的部份,最早在日本人規劃當時,雖然在都市規劃中置入了相當多的機能,但隨著時間流轉、交替,造成了必然的改變,舊住宅會退化,但那些公共性的、人流密度高的場域(車站或菜市場),像是線狀結成網狀、網狀交集處生成的結點,會延續至今,結點的原有的功能或許變或不變,都是暗示著那區塊的生活形態保存著舊有的氣味。而"新的氣味"可以舉例市民廣場周遭,從近二十年開始規劃的科博館、植物園、綿延到市民廣場,再擴大到國美館周遭,或許經過、甚至是橫衝直撞式的直搗許多不完全是新規劃的區塊,但這些相較之下的新的規劃,思維方式看起來就比較在意人們活動的寬度,原本居住在那兒的人們的生活形態便不由自主的被改變,被改變也有許多因素來自規劃中帶來的外來人潮或是內部人口在區塊上的流動。
用生活形態來區分,在那個地方的住戶就成的主軸,各自在各自的"江湖","小江湖"也在"大江湖"之中,各自在各自其中、彼此遷就彼此,身不由己。
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來為城市下註解,會發現有優點有缺點,優點是互利共生,當彼此有各自的需求時,就會造成都市內部的流動,流動可以引發多面向的生生不息,經濟、市場是看不見的手、文化、新舊的交織、衝突...等,都可以說是"大江湖"。缺點是單利共生,當區域被分化(最直接的可以從房地產價格高低來看),就會有比較、會有弱勢和強勢、資源的分配、區塊的被關心度...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引發社會的現象,可說是"邊緣江湖"。
"巴別塔"典故來自於原本一群不互相衝突的人們,為了要蓋一座不被上帝允許的高塔,而被分裂,分裂造成誤解,誤解造成衝突,巴別塔在故事中是不被蓋成的。"都市即第二巴別塔"我想到的城市意象、畫面是高樓林立的紐約或是無時無刻不匆忙的東京。我去過東京,是自助旅行,所以更能感受到一個大城市氣魄,尤其在六本木,是一種令人感到"非常新"的經驗,在那裡的樓都非常高、設計新穎,住宅區不會擠身其中、公共的地方絕對不髒,大樓與大樓間會有許多天橋搭接,供人們步行,人們一貫的匆忙,腳步不見悠閒,從穿著就可以發覺會有"人種"的區分,講"人種"太偏激,但就是可以感受到他和他不會在同一個場域交集,但他們都要穿梭在這其中,避免與彼此交集。大城市擁有高樓,高樓越蓋越高,高樓之間彼此隱晦、似乎競逐著什麼。在城市構造上,"第二巴別塔"不像"江湖"形態的住宅人口隱身其中,像東京因為交通極為方便,所以大多數的上班族、學生人口,每天從家中通勤到上班上課地點,密度高且質量大流動,可以變成城市的紋理、這個城市獨有的樣貌。凡是要求"快快快",加速再加速,各種動態模糊了彼此的樣貌、是為一種雖然黏著彼此但實際是疏離,疏離加速成寂寞,寂寞再加速,循環不息,循環之中讓人看的都是加速造成的模糊。
"江湖"或"巴別塔",人們在的其實都在彼此其中,差別在於,一邊是身不由己的與彼此交集,交集建立在彼此的第一手;另一邊有能力或者被迫不與彼此交集,其實還是有交集,只是表面上看不到,並非第一手的接觸,隱晦、但他們息息相關。
建築概論之:空間p.s
恰巧找到兩篇關於空間的文章,在此做個連結。
Andy Warhol怎麼看空間
http://www.mmag.com.tw/ad/20100108-the_voice-178
安迪沃荷好幽默,有時候真不知他是不是在操作商業,但我們也樂意給他耍。
建築:從李維史陀出發 / 啟動後現代空間地理學的結構主義
http://magz.roodo.com/article/1575
『德希達與艾森曼假設建築是可以擔任溝通的語言,透過虛與實、建造與未被建造的、在場不不在場的辯證,找出「形成時間的空間」與「形成空間的時間」。因為透過時空的差距,痕跡與延異得以呈現。』
Andy Warhol怎麼看空間
http://www.mmag.com.tw/ad/20100108-the_voice-178
安迪沃荷好幽默,有時候真不知他是不是在操作商業,但我們也樂意給他耍。
建築:從李維史陀出發 / 啟動後現代空間地理學的結構主義
http://magz.roodo.com/article/1575
『德希達與艾森曼假設建築是可以擔任溝通的語言,透過虛與實、建造與未被建造的、在場不不在場的辯證,找出「形成時間的空間」與「形成空間的時間」。因為透過時空的差距,痕跡與延異得以呈現。』
建築概論作業其二:真實的空間
用這個現象作為欣賞的基準:「空間>虛+實」
那麼即將在苗栗三芝被畫下安藤版圖的,龍巖人本的水之納骨塔,是我蠻喜愛的空間作品。
一如既往,安藤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是:不會讓我想到建築,而是設計空間(用非常直覺的閃過的意念來說),空間中可以感受時間(光、影、水、綠...等自然元素的介入造就出的吧),更誇張的說法是:他是四度空間設計師。雖然市面充斥著歌頌安藤的書籍或拿來炒作房地產各種噱頭,令我有點反胃,或許是犯上潔癖的毛病。
但是,當我第一次看到水之納骨塔的動畫示意影片,真的好感動,不須要文字的,只要跟著動畫中的攝影機的牽引,腦子就可以自動把自己經驗中的片斷貼到畫面中,或者說是,那些動畫中簡易的畫面,竟然多重交疊在腦中,自動自發的與過往經驗結合,成了個人獨一無二的感官經驗,右腦的接收、左腦尤衷的讚嘆。
場所,或是場域:
這個墓園選定在群山綿密山間,在前置時期會種滿滿的櫻花樹、培養大到可以自成一格的生態系,建築主體有一半都低調隱藏於地下。一般台灣的靈骨塔都做的很高,但這個作品使用了更貼近天地人和一的思維,建物高度不超過12米。到訪者首先會面向81mx81m圓型大水面,藉著經過環繞圓盤之上的走道,走道特地不做寬,似乎是刻意不讓人結伴而行,給已故人一個更寧靜的空間,同時像是走在水面上的,讓來訪者可以體會水之上的世界,在慢慢沿著坡道走進納骨塔。是種由空間去暗示的自然而然被激發出的意象上的行為。
內部空間的中心,為一個高15公尺圓錐形的骨灰室空間。螺旋狀的階梯平緩展開與各樓層連結,這邊使用了萬神殿式光線引入,雖然不是新招,但看起來與那種環境的配對仍是適合無比。室外與室內擁有一致與寧靜,戶外隨著時間季節的交替,與大自然相呼應。大水盤上的水,同時又向下奔流成為12公尺高的瀑布,瀑布自成水簾,可以暗示著循環不息,可以說是在世者與來世者之互動,或是各種關係。此外,水畔的櫻花樹林,於埋葬往生者時栽種,更關心到"後事之後的後世"。怎麼說,都是相當有東方價值觀、意念的,多重設計。
我在"真實的時間"裡那篇,提到了"真實",大概是個人感官上確實的感覺,對於"真實的空間","真實的"意義也可以這樣子套用在空間中,至少,在我這個時候,對於空間的感官,常常憑著直覺,追究直覺,構築在過往的經驗片段拼貼。
回歸開頭的那句話:「空間>虛+實」
這個作品的感覺還算符合吧。
那麼即將在苗栗三芝被畫下安藤版圖的,龍巖人本的水之納骨塔,是我蠻喜愛的空間作品。
一如既往,安藤的作品給我的感覺是:不會讓我想到建築,而是設計空間(用非常直覺的閃過的意念來說),空間中可以感受時間(光、影、水、綠...等自然元素的介入造就出的吧),更誇張的說法是:他是四度空間設計師。雖然市面充斥著歌頌安藤的書籍或拿來炒作房地產各種噱頭,令我有點反胃,或許是犯上潔癖的毛病。
但是,當我第一次看到水之納骨塔的動畫示意影片,真的好感動,不須要文字的,只要跟著動畫中的攝影機的牽引,腦子就可以自動把自己經驗中的片斷貼到畫面中,或者說是,那些動畫中簡易的畫面,竟然多重交疊在腦中,自動自發的與過往經驗結合,成了個人獨一無二的感官經驗,右腦的接收、左腦尤衷的讚嘆。
場所,或是場域:
這個墓園選定在群山綿密山間,在前置時期會種滿滿的櫻花樹、培養大到可以自成一格的生態系,建築主體有一半都低調隱藏於地下。一般台灣的靈骨塔都做的很高,但這個作品使用了更貼近天地人和一的思維,建物高度不超過12米。到訪者首先會面向81mx81m圓型大水面,藉著經過環繞圓盤之上的走道,走道特地不做寬,似乎是刻意不讓人結伴而行,給已故人一個更寧靜的空間,同時像是走在水面上的,讓來訪者可以體會水之上的世界,在慢慢沿著坡道走進納骨塔。是種由空間去暗示的自然而然被激發出的意象上的行為。
內部空間的中心,為一個高15公尺圓錐形的骨灰室空間。螺旋狀的階梯平緩展開與各樓層連結,這邊使用了萬神殿式光線引入,雖然不是新招,但看起來與那種環境的配對仍是適合無比。室外與室內擁有一致與寧靜,戶外隨著時間季節的交替,與大自然相呼應。大水盤上的水,同時又向下奔流成為12公尺高的瀑布,瀑布自成水簾,可以暗示著循環不息,可以說是在世者與來世者之互動,或是各種關係。此外,水畔的櫻花樹林,於埋葬往生者時栽種,更關心到"後事之後的後世"。怎麼說,都是相當有東方價值觀、意念的,多重設計。
我在"真實的時間"裡那篇,提到了"真實",大概是個人感官上確實的感覺,對於"真實的空間","真實的"意義也可以這樣子套用在空間中,至少,在我這個時候,對於空間的感官,常常憑著直覺,追究直覺,構築在過往的經驗片段拼貼。
回歸開頭的那句話:「空間>虛+實」
這個作品的感覺還算符合吧。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建築概論作業其一:真實的時間
首先,懇請觀賞我的影片。
"時間"太難,難在辯證,不然愛因斯坦和霍金也不會那麼謙虛。
先介定"真實","真實"在我看來,就是"確實感受到的"、確實經歷過的、在場的,屬於現在式和過去式。其中,過去式有時效性,屬於痕跡的representation。
速度=距離/時間
反推,時間=距離/速度
如果說速度是定值,那距離的長短與時間成正比,可以說控制著真實的時間。
真實的時間
來自距離
你和我的 我和他的 我和他們的 他們和他們的 距離
有限度的空間,似乎有替時間說話的特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