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What it is not.

link_

打架耶(拉板凳)
(但我沒看完)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桶中腦 Brain in a vat

quote
link_1
link_2

Hilary Whitehall Putnam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論證主張:我們沒有任何可信賴的感官知識。
也可以說,我們沒有可以確定的關於外在世界的知識。

最大的限制,在於它不能解釋意識的主觀性(qualia)

link_3
看到630 nm波長光時所產生的「紅色」感覺

link_4
就形上學來說,BIV的確反對形上學的實在論(MR)
但以知識論來說,BIV不反對知識論上的實在論(ER)
何解?.......

問題是,
你能夠脫離知識範圍來談論任何一個語句嗎?

笛卡兒的惡魔(DD)與桶中大腦(BIV)都是在某些形上學預設下,
對於人類無法獲得任何知識的範例。
那BIV又如何? 他是DD的強化版,而且真的非常強勁,
能將形上學實在論徹底打入地牢中永不復生。

(啊,是活在洋蔥裡嗎?拿腦袋實驗的人的腦袋也被實驗)

W和R兩個人來到一個空蕩蕩的房間,
W說:「在這空無一物的房間裡有一隻河馬。前面這語句不為我所知也不為任何人認知,
且任何人也不相信這語句,更甚者這語句不能被聲稱,也就是我剛剛最好別說他。」
R說:「我不同意。這空無一物的房間裡沒有河馬。前面這語句不為我所知
也不為任何人認知,且任何人也不相信這語句,更甚者這語句不能被聲稱,
也就是我剛剛最好別說他。」
W和R的討論有意義嗎?根本沒有。
一邊只能在心裡重複(可能嗎?)有有有有有,另外一邊也重複沒有沒有沒有沒有沒有。
這算什麼?
同樣地若形上學實在論真的如終極死硬派主張的那樣,那就跟空房間裡頭的那隻神秘的河馬一樣,完全沒有意義可言。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當代

quote
link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克羅齊
On History讓這個觀點更進一步,將歷史看成「運動中的哲學」,他認為在歷史學中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藍圖」

直覺
同黑格爾美學的中心概念「理念」相對立,克羅齊美學的中心概念是「直覺」。在他看來,直覺是概念的基礎,卻並不依附於概念;直覺創造出意象來表現人的主觀情感,賦予無形式的物質、感受、被動、自然以形式;直覺即表現,即抒情的表現,也即藝術。

精神或者說心智。
理論上的精神活動的包括審美和邏輯。其中,審美最重要,包括:直觀和歷史觀。邏輯包括概念和關係。
實踐上精神包括經濟學和倫理學。在這裡,經濟學應被理解成包括所有的世俗事務。
每個劃分都暗藏與其相關的思考方式。審美由美驅動,邏輯以真理為目的,經濟學關注有用之事物,而道德,或說倫理,關係著善良。

這種描述性的概括其實是想表明人類思想的內在邏輯性,然而它又是規定性的,因此這些說法來自於認識論本身的聲明與自信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九龍城寨

link:
Details of a Proletarian Fortress
幻の九龍城砦:サイバーパンクなクーロンズ・ゲート(Play Station遊戲動畫)
最期の九龍城砦/中村晉太郎
大圖解九龍城/岩波書店
日本遊樂場仿香港九龍城寨 網友吐槽太山寨
九龍城寨歷史
「東洋の魔窟」九龍城砦探検記


來源_)一九九0年,九龍城寨最後一位居民遷出.這個佔地只有三公頃,卻共有三百五十棟樓宇,住有一萬多個家庭,共三四萬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終於變成一個死城.這城寨在一百五十年前建成的時候,是一個真正的「城」,有矮矮的城牆,有城門.到了一九九0年,城門城牆早拆了,卻被一棟棟十多層高的大廈代替,大廈一棟接一棟,中間沒有隙縫,連接起來,便成了高高的城牆.城寨變了城堡,城牆不只高,也很厚.從六十年代起,九龍城寨像一個不停向高空和內部生長的城市.三百五十棟大廈擠在一起,從高處望,像個月餅中間挖了一個窟窿.那裡就是城裡最古老的建築──老人院和龍津義學.孤零零地被高高厚厚的大廈包圍.

拼裝bricolage

quote
來源:
被忽視的「二創」內在
野性的思維
陳澄波
《觀看的實踐》第二章 觀看者製造意義
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
《觀看的實踐》導論與第一章 觀看的實踐

二次創作本身即帶有一種再詮釋的創作意圖,只是使用了共同的文本,會不會被追討商業目的的著作權而已。
在台灣,二創開始混雜了一種介於線性與團塊間的造型風格,文本是美國漫畫、好萊塢電影、英美影集,但是不管是閱讀順序,對話、手法,漫畫的構成卻是日本漫畫的閱讀習慣,要處理這樣的題材是無法輕易用拚貼來處理的,而必須消化才能達到熟悉的圖像閱讀品味,有種類似李維史陀指稱的拼裝修補。若不去挖角動漫畫自身帶有的創作能量,只在想枝尾末節的蠅頭小利,看到的只是市儈,沒有芯的展示和行為是吸引人的。

修補匠。
「博藝不精者」(Bricoleur)這個字源自於舊有的法文動詞bricoler。
相較於真正的工匠(李維史陀將之等同於工程師),這個人往往採用偏離正軌或「狡詐」的方式。
博藝不精者近似於「原始人的心智」,而工程師接近科學心智。博藝不精者的宇宙是封閉的,而且他往往被迫就手上所擁有的任何工具來從事工作,然而,工程師的宇宙是開放的,在於他能夠創造新的工具和材料。
然而,這兩者都生活在一個受限制的現實之中,也因此工程師被迫以類似於博藝不精者的方式,考慮這個先前存在的關於技術手段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的組合。

觀看者製造意義
美學和品味
文化符碼(code)是觀看者詮釋或評判影像的依據;其基本價值觀念有二:美學和品味。(?)

將影像解讀為意識形態主體
芭芭拉.克魯格的影像挪用
詮釋者的有限行動力:影像意義是製作者、觀看者、影像(或文本)和社會脈絡的複雜關係創造出來的,任何單一成員不具有決定性的詮釋力。

編碼和解碼
影像的編碼:製作過程(第1次編碼)、置放特定脈絡(第2次編碼)。

挪用和對立解讀
將就使用的藝術:詮釋、拒絕和再造(文化挪用:「借用」和改變文化產物、標語、影像和時尚元素的一種過程)。

「影像是訊息的載體」抑或是「影像本身就是訊息」?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KY(Kuki Yomenai,空気読めない)

quote

在西化的過程中,日本人無可避免地,非得「定義」自己不可,所以許多啟蒙知識人才會拚命地想要替日本人畫出「自畫像」。
日本人善於閱讀「空間的氣氛」(空氣)。日本人進入某個「場所」(空間/組織)後,首先探尋的一定是這個特定「場所」的「空氣」。不懂得閱讀空氣的人被稱作「KY」,這種人很難在日本人的組織中生存,容易被集體霸凌。所以為了自保,非得無止盡地閱讀「場所」的「空氣」不可。

作家山本七平甚至認為「空氣」就是沒經典、無教義的「日本教」的基本教義。

權力中樞「無責任」結構的終極表現。
在「不那樣做不行」或「所有的人都會那樣做」的時代「空氣」的驅策下,下級組織的「自行運轉」,上級往往只能追認卻無從制止。

這是「村」社會的特徵。責任共同,無法分割。村只有一個,別人進不來,自己也出不去。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modern


quote
來源:現代性的商榷與重置 / 劉克峰

關於現代主義建築常見的描述:
時代特質:強調建築師要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服膺工業革命之後的技術條件與新材料特點相適應。
生產合理:經濟問題反應在工廠製造與量化的經濟規模。
歷史態度:擺脫傳統歷史,而過時的建築傳統不應該對建築師構成設計創作的束縛。因此主張創造新的建築風格,發展符合實時代建築美學。
型與機能:最少材料去滿足最大功能性導向,幾何外型達成美感,沒有裝飾的處理造型方式。
結構方面:簡單連續複製的結構,符合結構力學。主張採用新材料、新結構,促進建築技術革新,在建築設計中運用和發揮新材料、新結構的特性。
以上的討論有個特定的時間範疇,在十九世紀末到後現代主義出現之前。也就是西歐工業時代成熟期,除了工業技術純熟,其背後的社會、政治也有相對性連續發展的關係。這些脈絡是不被討論的,這是承接現代主義建築所以形成上下文斷裂的關係。

Modern詞意
在西方現代建築漩渦中,對於現代字義可以從modern詞語的歷史考察,從一個歷史分期的概念從詞源學上看,回溯歷史看清楚是有助於釐清西方建築史之外的文化脈絡。「現代」(Modern) 一詞可能來自於拉丁文中的modo,意指「剛才」。

1. modern最古老與最先的意義是現在(present)或是當下,這個字詞意義從中世紀開始使用。
2. 第二種意思是有「新的」(new)意義,也就是對照於「舊的」概念。這個意義從十七世紀開始延用。
3. 第三種意思是有短暫的;瞬間的(momentary, of the transient)。

歷史的斷裂
新建築的技術與態度尋求自我的,尋求於原創的開啟,每一個都是自我的重生,自然與歷史形成斷裂狀態。

歷史與時間
西方時間觀是線性的一路不斷發展(革新與改變)。相對的,東方或其他的文明觀點卻是靜態的,過去的歷史就是不經時間改變存在的原型。

現代化運動就跟隨帝國強權同步,以殖民主義進入東方地理文化。我們自己的不成熟、不理性與落後是別人告訴來的。真的如此嗎?這樣啟蒙的理性清晰也開始混濁起來。

Charles Jenks:「現代建築於1972年7月15日下午3點22分死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

原來現代主義中對於建築視為無限時間的概念,在後現代主義的解讀是,對於工業革命的無批判,對科技視為支援美好新視界的支撐。後現代建築中則是以自覺與直接的對歷史開放,取代現代主義的時間感。後現代主義拒絕有決定性的措詞。後現代主義沒有引發實質哲學問題的思考,主要是反認識論立場、反本質主義、反實在主義、反基礎論等。在這樣的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態度,是對現代主義建築本身立場問題的檢討。

但是畢業離開教科書後的我們,進入不是西方的,卻是真實當下,我們自己的時間與地理文化,也是進入到一個沒有上下文的現代建築假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