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與中正紀念堂作為公共空間,從使用者角度做空間分析。
菜市場與中正紀念堂同為公共空間,分析其使用者相同在於:大多數是住在附近的居民使用頻率最高,不同在於:中正紀念堂多了一些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中正紀念堂,在早晨以及黃昏的時候,附近居民出現的頻率最高,對居民而言,那裡是大公園,寬闊的場地可以呼朋引伴一起在那兒做運動、散步、親子間的遊戲...等,場地可以說是在那附近最寬闊的,因為場地的視野寬闊,雖然很多人聚在那裡,也不會覺得擁擠,反而覺得有親密的感覺,這種親密感並非來自彼此的熟識或是距離近的親密感,而是:"我們看得到他們也開心的在這裡"的感覺,是令人覺得舒暢的空間,尤其在看到不相識的人也在這個空間得到舒暢感,更加深了在這個大公園得到的感覺。
對觀光客而言,他們進到了擁擠的台北城,慕名來到中正紀念堂,一定會覺得突然開闊,相較之下,觀光客的感受比當地居民,觀光客會覺得中正紀念堂比實際中的大,看到在裡面遊樂的人們,就會受到親切感,所以雖然是大空間,卻不空洞也不疏離。
菜市場,我觀察我家附近的水湳市場,水湳市場是大面積的市場、是早市,早上開始就人聲鼎沸,有朝氣有活力,攤販多,大約呈長條形排列過去帶兩條小巷子也充滿攤位,中間還有一個室內的市場攤位空間,來買菜的人有約1/3市騎著摩托車直接在穿梭在人群與攤販之間買菜,早上也依時間點不同,人車比例也不同。就觀察下來,買菜的人大多數都是具備目的性,邊逛邊買的人也有,但是看起來不多。整個空間看起來,走道不是必要的規劃或必要的存在,只要有買有賣,道路就會被創造,空間的大小也是,或大或小,是依買賣的人潮做大小的形變(這裡說的大小的形變包括依人不同狀況下的感受,所造成每個人對大小不同的感知)。
公共,也就是說很多人會在場的地方,在場的同時,空間本身會暗示人們該如何裝點這個"場"。
這是我對公共的眼、手、腳,作的一些註解。
老師的ppt裡,有放去年三系合作時的照片,是在校園做的許多裝置,我去年念工設,也有參與到,在此想放上一些去年在那一週的展期間,有外地來的觀光客特別選定我們的作品作為外拍的背景,我想這也是公共藝術的表現,讓我炫耀一下,請進這位外拍攝影師的相簿吧: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keicoo&book=48
1 意見:
哈,我有看到他們在拍!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