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e
來源:吳明修建築師 / http://www.mhwuarch.com.tw/index_home.htm
1 / 新陳代謝
世界設計會議(World Design Conference1960)於1960年5月在日本東京召開。
Metabolism group認為「人類社會」不過只是從原子至大宇宙在其形成發展中的一個小「過 程」。
採用生物學上用語「Metabolism(新陳代謝) 」之意,乃認為「設計與技術」是人類生命力所延伸之一部份。
其所以選擇「Metabolism」一語,相信比較容易被歐美人士所接受外,主要是來自德國社會學家英格斯(Friedrich Engles)「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所主張的「生命存在之根本形式就是(代謝)。」這個論點也許並不夠週延,不過可以明確地指出生命體其所以有異於其他物質,乃在於其根本存在形式有所謂的「增殖」一項。而「新陳代謝」一詞含有「世代交替、更生增殖之意」。
本次雖以建築家為主,他們提出對都市未來的一些構想, 希望設計家、美術家、技術者、科學家,甚至於政治家等各個分野人士也能站出來共同參與。
2 / 背景
1953年三洋電機噴流式的洗衣機低價廣賣,普及到全部家庭。
1950~1960年黑白電視開始普及,而彩色電視1960年9月開始上市,價格昂貴。
NHK節目尚不多,但為配合1964年東京奧運的轉播,彩色電視機在各廠家大力宣傳下開始大幅賣出,增加很多用戶。
NHK毀止收音機的收聴契約而轉設彩色電視節目契約制,可以說1960年漸邁 入彩色電視時代。
一方面為配合奧運而建設了東京首都高速公路,1964年也開始營運了東京大阪間之新幹線。
3 / CIAM到Metabolism
第九次會議選出了年輕一代第十屆會議的準備委員為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 (英國)、 Jacob B.Bakema(荷蘭)以及Aldo Van Eyck(荷蘭)等人,期待對幾乎動脈硬化的CIAM能起死回生。且主題選定「Cluster」,「Mobility」,「變化與成長」,「建築與都市計 劃」預定在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會議,事實上已正式宣布了CIAM的崩亡,同時促使新的Team X運動的產生。
1959年6月在荷蘭奧特洛,克勒勒-米勒美術館(Otterlo, Kröller-Müller Museum)召集了50名歐美建築家召開CIAM/Team X會議,參加主要成員:意大利Rogers. BBPR、美國Louis I Kahn、瑞典Ralph Erskine、西班牙Jose Coderch、日本丹下健三、英國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夫妻、法國Gorges Candilis、Shadrach Woods、荷蘭Jaap Bakema、Aldo Van Eyck。
「會議無形式化的組織,也沒委員會,決定以展示板與討論為主要方法,各參加者將自己的計劃案貼在美術館牆上展示並作說明,接著有討論與議論。」但會議還是確認了三個基本的方向:(1)CIAM所追求的方向完全予以繼承 (2)為反駁機能主義,意識上可朝藝術性作努力,對使用者或許有某些程度的強制性產生 (3)超越CIAM。
這次會議只是確認了今後的方向,結論(1)項尚停留在CIAM的思維,(2)以意大利BBPR為中心,傾向以藝術為藉口採強制的方向,受到激烈的攻擊,這在當時是可想而知的。第(3)項是超越CIAM,就是
Team X本身的建築主張:「建築本就該包羅確定與不確定的所有因素,原原本本以所設定的條件進行嚴密的相關整合作業。因此,建築本身是沒有諧和音的,所有進住的人們的生活需求是重要的要因,應包羅這些條件的創作,建築的形態才有意義。」(黑川紀章,1967)
1960年東京的世界設計會議,面對這樣動盪不定的世界建築思想界是極須強而有力、簡要明確的主張出現,而且這個主張還必須多少承襲歐洲CIAM,及Team X 的建築都市思想甚或超越它,Metabolism group可以說及時地給混濁不清的世界建築界提出清新的另一個方向。
4 / 成員
川添登為首,有大高正人、菊竹清訓、黑川紀章、槙文彥、 榮久庵憲司和栗津潔等七人。
1960年世界設計會議之後,淺田孝曾被大家推舉為代謝派的名譽會長,對於metamorphoses論題非常投入。
川添登(1926年-)
1953年早稻田大學第二理工學部建築科畢業,即參加「新建築」雜誌的編輯。全力推崇丹下健三。參加1955~56年日本建築界的「傳統論爭」,著有「日本的建築如何克服傳統問題」一書,當時丹下健三及日本建築界積極地在建築設計上意圖融和「傳統與技術」,代表作品即為1958年完成的「香川縣廳舍」,以R.C.構造採系統化設計,並表達出日本傳統木構造建築之內涵。1960年的Metabolism 宣言是他草擬的而由槙文彥英譯的。
1997年由八束はじめ與吉松秀樹共著「Metabolism」一書中有關「建築史觀」的觀點。
川添登:『八束在其 「Metabolism」一書序章上指出「日本建築界的健忘症」。但他沒思考為什麼會有健忘症之緣由,事實上是「停止了思考」』
八束: 「Metabolism已是過去式的東西,因Metabolist言及Metabolism均以過去形式表達」
川添登反論: 『Metabolists談及過去是為了要不斷地前進,而回顧原點,以檢述歷史。其所以產生「日本建築界的健忘症」的本真,不就是斷絕歷史的「後現代主義」』。
八束、吉松著書以「1960年代日本建築界之Avant-garde」作為副題,對「Metabolism」再貼標籤。
川添登:『對歷史認識上 有所差異。Avant-garde是「前衛」的意思,但其所指的是藝術界在第一次大戰後所出現的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構成主義等藝術活動。就如 Ronchamp Chapel發表時,柯比意(Le Corbusier)被許多建築家認為是「變節」,甚或認為是「被騙了」,但回想起來柯比意本來就是立體派畫家,是前衛性存在,Ronchamp Chapel不過是柯比意一向具有的本來性格而已。』
川添登:『當然將「Metabolism」作任何評論,那是評論者的自由,如果說「Metabolism」是「1960年代的Avant-garde」,那「Post Modern」便是1980年代的「Avant-garde」才能首尾一貫。事實上Post Modern是在美國和日本流行,在西歐學生迷上了Post Modern,卻造成教授們的諸多困擾而已。』(在台灣學生一窩蜂地迷住「解構主義」,也是逐末忘本的流行行為。)
而Post Modern全盛時期服裝設計與工業設計仍然是機能優先的時代。在全球化的現在,衣服和ID要賣得出去,必須超越民族文化的問題。川添登很在意地強調: 『建築只要滿足業主需求即可現實化,也就是說建築的Post Modern是以詐騙行為滿足業主的虛榮心為主。低俗氣味的復古也好,暴發戶的貼金貼銀也好,皆為不正當的欺騙手段』
川添登認為『八束的用意是有意指 Metabolism已被Post Modern所取代?事實上Post Modern已同泡沫化現象埋入了地下,要有通史史觀才不致於認識錯誤。在整個建築史潮流中,Metabolists置身其中,小心地檢視周遭,看日本建築史、現代建築史,甚至也重視日本文明與人類文明,謹慎地朝向未來不斷地邁進。』
菊竹清訓(1928~2011)
於1958年及1959 年在國際建築雜誌上,菊竹清訓也分別發表了「塔狀Community」及「海上都市」,而1960年的Metabolism小冊子中即將菊竹清訓的這三件作品列在其中,向世界強調建築或都市,亦可如生物般地「新陳代謝」(Biological Metabolism),可成長、更換與更新。
菊竹清訓在1960年所發表對建築的具體概念是:
A.建築是生物性的存在(建築不是機械) 。
B.建築是有限的存在。
C.建築不是單一性(一次性存在),而是可轉換的普遍性存在。
D.更換更替仍維持連續性。
E.文明將是文化的成果。
他認為這是相當單純的想法,可「替換要素及部品」的建築,相信更進一步對都市有所貢獻。他同時也不斷探索:
A.可解體、組裝,以至增築及移築的更新系統是否有益於現代建築。
B.日本木造建築原有的可替換性在現代建築是否可以一樣有效?
C.十八世紀以來的新建材鋼鐵、玻璃、水泥是不是為經得起代謝的素材及架構?
從這些提問而言更新建築(Metabolism)已經是世界建築潮流中必須探討的主要課題之一。
2004年菊竹清訓還是在一再地思考「更新建築」與日本建築的關係。
Metabolism 2004-「更新系統」的再思考
一. 建築的中心課題在何處?中心價值可否成為特定的問題。
二.「System Science」可否整合建築?具體而言,以模組(Module)和接合件(Joint)來考量可以成為系統建築。
三. 普遍性的Prototype是否存在的問題,以西歐的說法是「式樣」,日本則是「型」,建築來說是「造」。
5 / 1960年世界設計會議
戰後15年,日本社會逐漸從戰爭的廢墟中站起來,韓戰也加速了日本經濟的復甦。 1958年起日本建築界會同設計界乃開始籌劃1960世界設計會議,由坂倉準三、丹下健三及柳宗理等帶頭籌劃。
計有27國代表,海外人士84名,日本國內143名出席,共227名。
邀請Louis I. Kahn發表了三場演講,也發表了其費城市中心改造方案。
丹下健三發表了其「1960東京計劃」是在東京灣上建可成長的都市系統,是由東京大學丹下研究室,大谷幸夫、磯崎新參與研究及規劃。
菊竹清訓報告其「Sky House」、「海上都市」、「塔狀Community」。
大高正人與槙文彥發表了未來都市的「群建築」構想。
黑川紀章發表「HELIX居住都市」,如DNA螺旋體。
槙文彥回想當時最有意義的事情,是利用夜晚在菊竹清訓的Sky House,metabolists全體邀約Louis I. Kahn,作了有關建築與都市和Kahn的哲學,面對面密切的會談一事,由槙文彥擔任翻譯。對於Louis I. Kahn的建築哲學「Realization」、「Form」、「Design」及其作品,有較多時間充份地討論,互相砌磋交換了一些看法,獲益甚多。槙文彥及川添登回想當時的情景,「Louis I. Kahn出自柏拉圖哲學的建築思想,其用語艱渉難懂,槙文彥翻譯相當不易,大家要理解也費了不少心和時間。」川添登後來把所有談話記錄內容,整理後在雜誌 上發表過,一直想整理成書發表。
6 / Metamorphose
在1960世界設計會議結束後,淺田孝被代謝派推作名譽會長,大家開始討論是否應繼續出版,第二本以「Metamorphose」為題的書,無意中形成了「淺田學校」與「丹下school」兩群討論團隊。淺田學校是菊竹、黑川、榮久庵、栗津、川添及瀨底恒等人,而丹下school則不定期的邀大高、菊竹、槙和川添等人,至於Metamorphose,川添登 認為馬克斯在其「資本論」中,「社會性生產力一旦進入流通過程將變成物質代謝與形態轉換」。丹下對Metamorphose也以樹木年年換葉更新持續地成 長,樹木一旦結子,落在地中長出新的樹木,是一種「斷續性的變化」是謂「Metamorphose」。淺田孝很高興提議以易經的「易」作冊名,「易」等於 「Metamorphose」,但遭槙文彥的反對,他說:「我記得我並沒有參加一個宗教團體」而作罷,第二冊在沒共識及沒時迫性下也就胎死腹中,無了了之。
7 /
1964年,Peter F.C. Cook, Archigram提出plug-in-city構想,同樣Ronald James Heron, Archigram提出了Walking City Project。
1955年Corbusier,Ronchamp Chapel 以及活用地區性的勞力而興建的1959 Le Tourette。
1962年 Eero Saarinen的TWA航站
1963年 J. Stirling設計的Leicester 工學館
Louis I Kahn 1961年設計的Richards Medical Research Building與1965年完成的Salk生物學研究所,他的作品更完全遺棄了機械至上的價值觀,而創立master space與servant space,空間組織邏輯。設備空間的整合使建築空間更富於彈性,提示了建築是一個系統性的存在。
1960年末期Robert Venturi的「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一書更對現代建築的既有價值觀投了一極大的問號。
1968年在日本地震國家東京完成了34層的「霞關大廈」,耐震技術與理論大大地突破創新。
1968年羅馬俱樂部初次會議,1972年刊「成長的界限」一書,並呼籲人類的生存將因「天然資源即將枯竭,公害的污染,核子的恐怖等等」的威脅,而須共同尋求對策。世界性危機意識開始抬頭,對現代文明價值觀有全盤憂慮存疑,引發了1968年世界性學生對現存體系的抗爭。